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探究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發展,考察在野及在朝的《易》學家,如何藉由治《易》對人生和時代提出反省與思考,以及如何承繼前代的《易》學成果並加以推廣。藉由對明末清初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的研究,讀者得以窺見其各自的特色以及各家間的延襲與開展,進而體悟這段時期的《易》學發展,並非「程朱《易》學」一語可簡單概括,而是有其時代性及獨特性,值得用心關注。
作者簡介
作者介紹
楊自平
臺灣彰化人,1970年生。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現任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並擔任中央大學《人文學報》編輯委員及中央大學文學院儒學研究中心《當代儒學研究》主編。長年致力《易》學研究,並旁涉先秦思想、宋明理學與當代新儒學,對於《史記》學及三國學亦有所關注。曾開設「易學專題研究」、「周易」、「孟子」、「荀子」、「國學導讀」、「史傳與人生」及「史傳與現代生活」等課程。著有《明代學術論集》、《吳澄《易經》解釋與《易》學觀》,並與楊祖漢教授合編《綠色啟動:重探自然與人文的關係》(共三冊)和《黃宗羲與明末清初學術》,另有〈論林希元《易經存疑》的義理發揮與致用思想〉、〈評析《史記》論劉邦的功業與歷史定位〉、〈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等期刊、專書及會議論文多篇。
譯者介紹
目錄
推薦序: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林安悟
自序
第一章 導論
一、論現今《易》學史對明清之際《易》學的研究
二、論程、朱《易》學對明清《易》學的影響
第二章 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
一、前言
二、復古淵源
三、體例的復古與創新
四、釋象的復古與創新
五、釋經的復古與創新
六、釋傳的復古與創新
七、訓義及義理的創新
八、結論
第三章 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
一、前言
二、體例與撰述宗旨
三、以曆說《易》之淵源
四、以曆說《易》之實踐
五、以《易》明百世之義
六、以「兩象合觀」釋《易》的意義
七、七十二組對化之用
八、結論
第四章 論孫奇逢之宗程立場與氣本論之《易》學哲學
一、前言
二、孫氏治《易》立場異於朱子
三、對伊川《易》學的承繼與開展
四、孫氏論心與理
五、氣本論之主張
六、結論
第五章 論錢澄之《田間易學》之尊朱立場與實踐
一、前言
二、「尊朱」立場
三、錢氏與朱子《易》學觀之比較
四、錢氏與朱子治《易》實踐之異同
五、修正朱子對卦、爻辭的部分解釋
六、錢氏的特殊主張:論象、爻、數
七、結論
第六章 論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場與實踐
一、前言
二、思想基礎
三、「學《易》以檢心」的理想與宗程立場
四、治《易》實踐
五、義理的開展與發揮
六、結論
第七章 張爾岐《易》學之特色與定位析論
一、前言
二、治經背景與目的
三、與朱子《易》學的關聯
四、釋經實踐
五、探求「理之象」的釋經實踐
六、重視元氣的《易》學哲學
七、結論
第八章 從《易經通注》看順治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著述宗旨
三、對前賢《易》學觀之承繼與轉變
四、以涉世之道釋各卦卦義、卦辭
五、以五爻爻辭論君道
六、以二、四爻爻辭論臣道
七、創生實體義的宇宙論與「無心」的工夫論
八、結論
第九章 從《周易折中》看康熙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著述宗旨與纂注體形式
三、程、朱《易》在《折中》的定位
四、本於《易》經傳的折中原則與實踐
五、結論
第十章 從《日講易經解義》看康熙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著述宗旨與釋經體例
三、卦名解釋
四、釋各卦大義
五、重要義理
六、康熙的習《易》與用《易》
七、結論
第十一章 從《御纂周易述義》看乾隆殿堂《易》學
一、前言
二、《述義》與《折中》之承述關係
三、釋《易》不廢象數
四、宋《易》、漢《易》之折中
五、論「易」的三重義與復性之學
六、結論
第十二章 總結
附錄:六十四卦卦象圖
引用書目
人名列表
自序/導讀
讀《易》興感,傳承之樂
讀《易經》、習《易經》、講《易經》,忽忽不覺,竟越三十年矣!《易經》者,天人性命之書也,內聖外王之教也。淵矣!深矣!其甚也。明也!達也!其至矣。
每回讀《易》,總覺得絜靜精微,身心安定,內在總響起老子「孰以靜之徐清,孰以動之徐生」的體會。它讓人回溯於生命之源,天清地寧,入於「寂然不動」處。又如其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如斯而得「範圍天地之化」,「曲成萬物」也。
讀之,習之,意之象之,身之體之,漸浸而入,契會自得。我自覺得它像是一首豐盈的交響樂章,如孔老夫子言:「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繳如也,繹如也,以成。」果如夫子在齊聞韶,「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讀之習之,繼而講之,是又不同矣!總覺得此非我「講」也,而乃我「參講」也。
參天地,贊化育,「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也。一陰一陽者,如其存有之律動也。繼之者善,如其參贊之實踐也。成之者性,如其人文之教養也。
易者,簡易,變易,不易也。不易者,言其常也,此「貞一之理」也。變易者,言其變也,此「相乘之機」也。簡易者,陰陽翕闢,乾以易知,坤以簡能也。「簡易」者,乾坤入易之門也,造化之微、心念之幾,粹然純然,其至矣夫!循此簡易,相乘以機,觀機如象,參契其意,歸意入神,貞一之理,朗然而現矣!其如日月之明也。
年過五十,方知天命,再參《大易》,知得「俟命而立」的從容,明得「立命而俟」的莊嚴。再看看年輕一輩的戮力與成就,果是「斐然成章」,真乃「後生可畏」也。晚明清初,鼎革之際,此治史者之所困也。卦爻錯綜,象數義理,此治易者之所難也。將此困難之兩,合而治之,士林殿堂,各有分說。要明其分際,述其別異,更所難也。
楊自平君這部《世變與學術──明清之際士林《易》學與殿堂《易》學》,雖非完備之《易》學史,讀來卻有曲折周至,燦然大觀之感。或論何楷《古周易訂詁》之訂詁成果,或論黃道周《易象正》之曆象治《易》,其於體例、象數義理,溯而源之,條理清楚。或論孫奇逢之宗程立場與氣本論之《易》學哲學,或說錢澄之《田間易學》之尊朱立場與實踐,或講刁包《易酌》之宗程立場與實踐,又及於張爾岐《易》學之特色與定位析論,其於程朱多有理解,或氣或理,承繼尊抑,寫來自有中節處。再歷順治、康熙,以迄乾隆,於《易經通注》、《周易折中》、《日講易經解義》、《御纂周易述義》,如此殿堂《易》學,清初盛世,巍然而現。楊君篤實,為學真切,疏之理之,極見功力,真乃難得也。
上世紀九○年代初,余應邀至中央大學,開講《論語》、《老子》等課,後又講「船山《易》學」、「當代儒學」等課,從遊諸子,志學向道,一時崢嶸,論議風發,頗收教學相長之效。環視諸生,或狂或狷,氣質個別,然知止守本,進取有度者,多已學有所成,業有所就,其於大道也,亦有所契也。想來,竟也敢誇飾地說「藏書過萬卷,弟子邁三千」,憂樂在心,日月分明。
余自戊子之秋,遷遊花蓮,任教慈濟,臨太平洋之濱,倚中央山脈,每吟及林則徐詩句「海到無涯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總覺其氣象壯闊中,仍不免孤寂也。年過五十,更知天命,唯在傳承。傳之習之,繼之成之,光而大之,是所期於來者也。今楊君著作,發行在即,索序於我,遙想當年,一時興感,綴為文字,聊以贈之,是為序!
寫於慈濟同心圓之元亨居
壬辰(2012)之春清明前,3月28日
林安梧
留言列表